怼周刊_v2

~ 预定 17.4.22 20:20 发布

弗学勿审

纸上得来终觉浅 
绝知此事要躬行
细学深究写回字
不如代码能运行
苦大仇深挖思想
终须亲手撸程序
尽早立好M.V.P
尽享知识输出乐

进度

~ 记录当周关键事件日期+证据链接

任务

~ 记述关键共怼任务 (如果没有, 留空)

<– [LOG]变更代码字体为 Monoid · Issue #62 触发:

其实:

  • 参考: 协同总则->基于最简信息环
  • 这样的话, 所有 [LOG] 都应该试图演变为两个方式文档:
    • 维基 <– 永续的
    • DUW <- 暂时的
  • 问题是:
    • 在这个 实践->Issue->wiki+DUW->实践 的循环中
    • 大家各种尝试以及积累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?
    • 又或是说, 期望他人根据什么线索/路径可以快速找到你的经验对应片段?
    • 在慢慢生长的这个知识树中,自己积累/探索/折腾的方向对嘛? 是向自己的整体目标嘛?
      • <– 当前阶段你的目标又是什么?
        • 可以分解为哪些知识点?
        • 这些知识点的层级关系?
        • 自己是否有这个大图景的规划?
        • –> 即, 一个项目的功能/技能/学习 分解能力/技术/视野/经验/感觉…
          • 又这种大模样的预计/视能力怎么积累?
  • 是的, 自怼圈 第0个任务,至今无人完成:
    • 挖掘 zoomquiet.io 尝试识别出 大妈 所有维护的网站/资源
    • 看什么是自己有兴趣的?
    • 以及, 大妈 的整体知识图景是如何的? 增长速度/节奏?

<– 4.2d[ASK]如何判别当前资料靠谱度? · Issue #48 · DebugUself/du4proto

  • 每天都需要用到搜索
  • 但是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资料价值判别技能
  • 需要长期折腾, 持续增补

进展

~ 整体上圈内部活跃指标情况

当周 Commits (17.4.14 23:01 ~ 17.4.22 1:31, 共 23 人)次数排名:

GitHub ID Times Lines
13416136446 33 16667
xpgeng 32 2631
zhangshiyinrunwithcc 20 997
sunoonlee 19 41049
ZoomQuiet 19 2473

当周 Comments (含 Issue 创建/回复, 以及代码点评 17.4.14 22:34 ~ 17.4.22 1:31, 共 25 人)次数排名:

GitHub ID Times
ZoomQuiet 70
13416136446 49
zhangshiyinrunwithcc 34
zoejane 27
NBR-hugh 19

所有 Comments (含 Issue 创建/回复, 以及代码点评 ~ 17.4.22 2:53, 共 27 人)次数排名:

GitHub ID Times
ZoomQuiet 256
zhangshiyinrunwithcc 106
NBR-hugh 64
13416136446 60
zoejane 48

所有 Commits (~ 17.4.22 2:53, 共 27 人)次数排名:

GitHub ID Times Lines
ZoomQuiet 88 13804
xpgeng 86 7563
NBR-hugh 68 8084
Zxlon 60 3014
zhangshiyinrunwithcc 57 3070
bambooom 57 5586
zoejane 55 6386
sunoonlee 53 44047
13416136446 37 16823

成果

~ 各种成品/半成品 内部知识作品

用之弗学

–> [DUW]Git的放下与拿起 · Issue #59 · DebugUself/du4proto

  • 这就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经典的传统学院式教育后,被禁锢的思维模式而产生的专用 焦虑
  • 要知, 计算机是个实用技术, 也是在高速发展中远没有形成坚固的理论不厦的世界
  • 所有流行并被大量使用的软件/工具, 都在持续的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/需求
  • 但是, 并不是工具可以解决的所有问题, 现在我们就要解决
    • 所以, 识别出当前最必要的工具功能
    • 并加以熟悉, 快速进入高速迭代的 MVP 循环
    • 才可能不断遇见工具涵盖的更多场景和问题
  • 而不是反过来, 先试图理解工具的全部功能范畴
    • 这样一定能从容的解决工具使用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了
    • 图样图森破 <– 好比背下来所有中医图书后,就是老中医了
    • 没有持续的使用经验作后盾
    • 那么问题的性质和自己的目标是难以匹配起来
    • 也就难以决策用什么方式和技巧来运用工具了
  • 所以, 用之弗学

故事

~ 收集各自无法雷同的怼圈真人故事…

隐惨的浪费

~ [LOG]“du170412-1-it-all-text “大妈吐槽,大家纪要. · Issue #40

… 之前一直没有留意

  • 其实,并不是没有留意
  • 而是根本就没有在意过自己的时间在浪费
  • 为什么 md 这么流行?
  • 不就是 程序猿发现, 终于有工具可以将自己从 shit 一样的 office 中解放出来了?
    • 为什么 office 基本上所有用户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浪费时间? 没有人统计过,在 word 中调整格式浪费掉的时间吧?
    • 以及输入法, 以及键盘以及 OS 重启浪费的时间?…
  • 一切自己日常可以节省的每一秒积累起来都是可怕的空间, 可以提升自己的空间
  • 以往, 根本就没有这方面工具的寻求意识吧, 因为根本没有想到过手工写 md 的链接格式是浪费时间吧?
    • 因为,以往这种编辑行为太少了
    • 一周能有几次而已, 浪费的并不多
    • 但是, 真正进入工作场景后,发现,这种行为,每个小时都要有十几次时
    • 就受不了了, 从而不得不寻求工具的帮助
    • 果断的, 早已有早已受不了的程序猿给出了工具
  • 所以,以往为什么相关工具,即使俺给过, 大家也不在意?
    • 无所谓而已, 为了每个月节省几分钟的时间,要花几小时学习/安装/训练?
    • 这个时间够看几部电影了…
    • 只是, 大家没有意识到, 我们还能活几十年呢
    • 类似的浪费积累起来,等于我们早已将未来几年的时间
    • 给浪费在无数, 毫无意义的, 在错误工具/平台/系统 中 <–
    • 可怕嘛? 但是,意识不到时,还沾沾自喜用 D版软件节省了多少銭…
    • 却是根本没有意识到,浪费的时间,隔断了自己多少发展机会成本哪…

惨案: 难以 push 到 master

~ [LOG]git push origin master的实验记录

  • 惨案由来
    • 由于未知原因引发的git push origin master失败, @zsy进行了1个月的盲目探索
    • 至今仍未git push origin master成功
    • 惨案过程文档见…
  • 该惨案触发了多少个知识点?
    • 本地库与远程库的连接
    • 使用HTTPS与Github连接
    • 使用SSH协议与Github连接
    • 为什么不推荐使用HTTPS与Github进行连接
    • 分支:
    • gh-page分支
    • master分支
    • 认证
    • ssh-keygen
    • ssh-key密钥对
    • credential helper
    • passphrase
    • source tree
    • ~/.git/config
  • 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?
    • 本地库与远程库的区别是什么?<– 权限管理
    • 连接本地库与远程库的2种方式有HTTPS和SSH <– 推荐使用SSH
      • SSH连接可以通过ssh key或者https进行连接
      • 如果通过ssh key进行连接, 需要对ssh key进行管理
    • ~/.git/config 还不懂…
    • passphrase 还不懂…
    • source tree 管理ssh key 还不懂…
    • ssh-key密钥对还不懂…
  • 这场实验中看漏了什么才导致了惨案的发生?
    • 没仔细看链接
    • 比如没看到DAMA已经给出思路
    • 本地库与远程库连接的基础是认证
    • 那么可以通过HTTPS或SSH进行认证
    • 推荐使用SSH认证
    • 之后就是怎么使用SSH认证, 以及如何管理SSH认证
    • 没仔细看DAMA comment中的术语名词
    • 比如~/.git/config是某个仓库的config, 而我一直以为是我的电脑里只有1个git config

是也乎,( ̄▽ ̄) 所以, 惨案继续中, 虽然苦主已能生活自理…

资料的靠谱

~ 42h[ASK]如何判别当前资料靠谱度?

  • GiGo原则
    • 然而至今, 仍然无法理解GiGo原则
    • 我的猜想是, 所有的资料其实都是Garbage, 都是不重要的, 只有查看资料的方法才是重要的
    • BUT, 总要给一些具体的, 量化的, 可检验的靠谱资料标准
  • 可检验的靠谱资料标准
    • 资料里如果包含可被检验的并且是正确的操作/指令/数据/参考, 则较为靠谱
    • 资料如果是官方文档, 则较为靠谱
    • 资料如何符合可复现,可检验,可优化, 则较为靠谱
  • 靠谱资料可参考蠎周刊 2015 年度最赞
  • 最初的问题现在怎么看?
    • 没有固定流程, 却应对搜索
    • 没有固定流程, 形成有效输出

是也乎,( ̄▽ ̄) 所以, Kaopulity 的探索继续中 好在, 慢慢来比较快 大家可以开始享受长考带来的持续烧心的体验了…

怼员的互助

~ 真正不动手的根源是什么?

<– @NBR-hugh 同学自发提出想要帮助其他未有任何动作的怼友们一起进入自怼圈

  • 并起草/修订文案, 发出 issue/mailinglist/微信群
  • 最后一对一激活计划
  • 引发不少思考

进圈的难度 这才是最 细思恐极 的事儿了 回顾自己在 自怼圈 交互的起点 有什么难度? 难度在哪儿? 获得过什么帮助? 真正不动手的根源是什么? … 这事儿解决了, 世上就没有难事儿了

是也乎,( ̄▽ ̄) 经过努力, 33位怼员 已经有 27位, 在 DU 仓库中进行了嗯哼 –> Contributors to DebugUself/du4proto 那么, 最后的 6位, 应该各有各的嗯哼, 只是, 如何确信大家都知道 自怼圈 在哪儿/作什么/加入应该/可以作什么? 这一系列基础共识, 如何可以令不确定时日回归的 怼员 快速知道呢?


后记

~ 怼周刊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和能怎么…

大妈曰过: 参差多态 才是生机 问题在 参差 的行为是无法形成团队的

Coming together is a beginning; 
Keeping together is progress; 
Working together is success!

<— Henry Ford

  • 所以, 有了 大妈 随见随怼的持续嗯哼…
  • 但是, 想象一年后, 回想几十周前自己作的那些 图样图森破
  • 却没现成的资料来出示给后进来嗯哼?
  • 不科学, 值得记录的, 就应当有个形式固定下来
  • 所以,有了这个 怼周刊 (Weekly 4 DU)